
2025年4月,全球市場因美國關稅政策的反復無常陷入劇烈震盪。川普政府自年初以來不斷加碼關稅,甚至推出「對等關稅」政策,試圖以單邊主義重塑國際貿易規則。然而,這一政策不僅未能實現「讓美國再次偉大」的承諾,反而將美國推入多重經濟困局。川普的關稅戰也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了中國大陸與其他地區的合作,但這種合作面臨著新的挑戰和限制。中國正在積極尋求降低對美依賴,強化區域經濟聯繫,但美國的「連帶制裁」威脅,也會使得這種轉變變得更加複雜。這場貿易戰不僅影響中美雙邊關係,更深刻地改變了全球貿易格局和區域合作模式。
美國歷史上多次試圖通過高關稅解決經濟問題,但結果無一例外是「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」。1930年《斯穆特-霍利關稅法》將2萬種進口商品關稅提升至歷史高位,直接導致全球貿易萎縮66%,美國失業率飆升至25%,大蕭條加劇。經濟學家傑瑞米•西格爾直言,川普當前的關稅政策是「95年來最嚴重的政策失誤」,與1930年的錯誤如出一轍。
相同的,小布希政府2002年對鋼鐵加征30%關稅,雖短暫保護了鋼鐵業,卻導致下游行業成本激增,最終流失20萬個崗位。歷史證明,關稅壁壘無法解決結構性經濟問題,反而會引發連鎖反噬。如今,川普無視教訓,將平均關稅稅率推高至遠超歷史水準,甚至威脅對部分商品加征84%關稅,其後果可能比1930年代更嚴重。
美國當前通脹率已處於高位,而關稅政策直接推高進口商品價格。摩根大通預測,新關稅將導致美國CPI上漲1.5%-2%,汽車價格平均上漲4000美元,電子產品、服裝等日用品價格全面攀升。美國全國零售商聯合會指出,97%的服裝和鞋類依賴進口,關稅成本最終由消費者承擔,低收入家庭首當其衝。耶魯大學測算,普通美國家庭年損失可能達3800美元。
川普試圖通過關稅迫使製造業回流,但美國勞動力成本是新興經濟體的8-10倍,且供應鏈重建需數十年。以造船業為例,美國全球份額不足1%,而中國占50%以上,勞動密集型產業回流毫無競爭力。即便部分企業被迫返美,高昂成本也將削弱其全球競爭力,形成「內卷化」陷阱。
美國國債規模已突破36萬億美元,2025年需支付1.2萬億美元利息,而財政預算僅6萬億美元,缺口巨大。川普試圖通過關稅增加收入,但各國反制導致美債遭拋售。中國4月9日拋售200億美元美債,引發連鎖反應,美元信用受損,甚至可能觸發匯率危機。
在川普關稅政策衝擊下,中國與東盟、歐盟等經濟體深化合作,推動人民幣在區域貿易中的使用。例如,中國與東盟國家加速推進自貿區升級談判,並通過單邊開放政策擴大人民幣跨境結算試點範圍。2024年資料顯示,中國對東盟出口中約30%以人民幣結算,較2020年增長近10個百分點。
美國關稅政策疊加債務危機(美債規模突破36萬億美元),削弱了美元信用。多個國家為了規避美元波動風險,反而增加人民幣儲備。例如,俄羅斯、巴西等國在能源貿易中逐步採用人民幣結算,中東產油國亦探索人民幣石油交易機制。根據國際清算銀行(BIS)2024年資料,人民幣在全球支付貨幣中的占比為4.5%,僅次於美元(42%)和歐元(32%),穩居第三位。但需注意,這一排名主要反映跨境支付份額,若以貿易結算總量衡量(包括非SWIFT管道),人民幣的實際使用可能更高。
美國關稅雖迫使部分國家減少對美元依賴,但也導致中國出口企業面臨成本壓力。例如,中國對美出口占比從高峰期的25%降至15%,部分企業轉向非美元結算以對沖風險,但整體貿易規模收縮可能限制人民幣擴張速度。不過中國正通過RCEP、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等平臺擴大人民幣使用場景。例如,中日韓自貿區談判重啟後,三國提議設立區域性人民幣清算中心,降低對美元的依賴。
綜合來看,儘管人民幣尚未超越歐元成為全球第三大貿易貨幣,但川普的關稅政策客觀上加速了「去美元化」進程,並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戰略視窗。若中國能持續深化金融改革、擴大區域合作,並借助數位技術突破結算壁壘,人民幣有望在未來5-10年內穩固其全球第三大貿易貨幣的地位。
中國在2025年的區域貿易合作中,特別強調《區域全面經濟關係夥伴協定》(RCEP)和「一帶一路」倡議,這兩者在促進經濟整合和貿易便利化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。RCEP自2022年生效以來,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,涵蓋了15個經濟體,包括中國和關稅國家。該協定在減少關稅、促進貿易自由化方面的規定,使得區域內90%以上的產品能夠逐步實現零關稅,這大大促進了貿易流通和經濟整合的快速發展,並為中國與其他農產品的貿易往來注入了新的成長動力。
川普的關稅政策與其性格缺陷共同構成一場「完美風暴」,從歷史經驗、經濟規律與全球現實均表明,單邊保護主義無法解決美國的結構性問題,反而會加速其衰退。當「美國優先」淪為「美國孤立」,所謂的「讓美國再次偉大」終將成為一場自我否定的鬧劇。而全球經濟的未來,或將由那些堅持多邊主義、深化區域合作的國家共同書寫,歷史的天平,已悄然傾斜。
隨著交通工具日益多樣化、物流與人員交流日漸頻繁,國與國之間的互動已難以被阻隔。現代社會中,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完全自給自足,必須透過貿易互通有無,以滿足人民日常生活需求與政府正常運作。二次世界大戰後,美國成為製造業強國,其工業產品不僅供應國內,更因產能過剩,需外銷海外以維持產線運作。為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,美國積極倡導成立「世界貿易組織」(WTO),促進貨品在全球自由流通,並提供貿易爭端的協調與解決機制。在全球化帶動下,美國產品暢銷世界,產業界受益良多,國力達到高峰。然而,隨著工資上漲與美元成為國際主要貨幣,製造成本不斷攀升,製造業利潤逐漸被服務業(如金融與旅遊)所取代。為了提高利潤,美國企業將製造基地遷至日本、韓國、台灣、中國等低開發或新興市場,僅保留品牌,委由當地工廠代工。這波產業外移導致美國產業空洞化,除高端晶片外,多數製造業凋零,國內企業需仰賴進口零組件與民生物資,造成貿易長期逆差。與此同時,美國為維持全球霸權,頻繁對外發動戰爭(如伊拉克、利比亞、阿富汗等),而戰爭成本遠高於所獲資源,使國庫虧空、債務累積,如今已超過36兆美元。當川普再度執政(即「川普2.0」),面對財政困境,他選擇以關稅作為籌碼,對各國課徵重稅以籌集資金,不論敵友,引發一連串貿易衝突。結果不僅未能挽回財政頹勢,反而使美國陷入國際孤立。
關稅戰本身就是一把雙面刃,殺敵一千、自損八百。尤其川普強勢、霸道的作風,反而加劇了對美國自身的傷害。他自信美國市場龐大,認為各國對美國市場高度依賴,長期賺取大量美元,便誤以為其他國家不敢反抗,只能接受他提出的條件。
然而,他低估了關稅戰所帶來的副作用。物價上漲、通貨膨脹、產業空心化等問題接踵而來。美國只留下與民生無關、專為富人服務的高科技與金融產業,而大多數與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商品,卻需仰賴進口。當關稅提高,最終成本仍會轉嫁至消費者身上。羊毛出在羊身上,民眾需支付更高價格購買日用品,生活成本大增,對原本經濟壓力已重的基層民眾而言,無疑是雪上加霜。川普的高關稅政策也引發廣大反彈,全美超過一百個城市、超過四百萬人走上街頭抗議。最新民調顯示,其支持度已降至40%。如今關稅政策的弊端逐漸浮現,種種跡象顯示,這場貿易戰最終恐將以失敗收場。
川普的關稅政策敵我不分,加拿大、墨西哥、歐盟、日本、韓國等傳統盟友無一倖免。他的言語往往粗暴且具侮辱性,政策執行則朝令夕改,毫無穩定性。曾一口氣宣布對全球逾百國施行對等關稅,卻不到一天就將生效日期延後九十天,甚至將手機、平板電腦與一般電子用品列為關稅豁免,令人無所適從。面對川普的高壓手段,部分實力較弱的國家如越南、柬埔寨與台灣等,不得不選擇妥協。然而,超過七十個國家紛紛要求與美國協商,部分較具實力的國家則研擬反制措施。中國大陸尤為強硬,對美國課徵的34%關稅立即做出對等回應,並實施稀土禁運,對特定美企進行懲罰。川普原以為中國不敢反制,沒想到遭遇堅決回擊,惱羞成怒下對中國再加徵50%關稅,使總稅率達84%。中國則步步為營,最終將對美關稅提高至125%,並明確表示此稅率下,美國商品幾乎無法進入中國市場,拒絕與川普展開無休止的加稅遊戲。結果,美國這個昔日的世界霸主,在川普混亂、對抗式的關稅政策下,國際形象大損,大國風範蕩然無存。當美國的國力逐漸衰退,世界也逐漸看清其底牌,未來恐難再如過往般呼風喚雨、號令天下。
反觀中國在面對川普的關稅戰時,採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。中國不急於對抗,而是依據預先規劃的步驟,穩健回應、逐項反制。早在川普第一次執政期間,中方已深入了解其行事風格與談判套路,對其施壓與虛張聲勢的手法早已洞若觀火。
當川普宣布對中國課徵34%關稅,中國立即以對等關稅回應,並對稀土出口實施限制,制裁美國企業,同時重申立場:「中國不惹事,也不怕事,面對任何形式的打擊與戰爭,必定堅決抵抗,絕不退縮。」中國也同步強化國際聯繫,習近平先後出訪馬來西亞、柬埔寨,積極修補與日本、韓國的經貿關係,並與歐盟重啟商貿洽談,試圖團結那些同樣受美國關稅衝擊的國家,共同抗衡美國的貿易霸權。同時,中方再次強調自由貿易與多邊主義的價值,呼籲重建以WTO為核心的國際經貿秩序。中國深知川普政策的高度不確定性與突然性,因此也為最壞情況做好準備,包括金融風暴、軍事衝突等可能的連鎖反應。對於美國若試圖透過軍事行動向中國施壓,北京亦展現堅定應對的決心。近年,美國軍事力量屢遭挑戰,如胡塞武裝難以平定、卡爾文森號與杜魯門號遭遇重創,以及多架死神無人機被擊落,顯示其軍事實力與全球掌控力正逐步下滑,已難以對中國進行有效威懾。
因此,在當前局勢下,美國若不回歸「平等互利、相互尊重」的原則,貿易戰與軍事施壓都將收效甚微。川普發動的關稅戰不僅導致美國經濟下行、民怨四起,還傷害與盟友的關係,使美國陷入孤立。而中國則以穩健理性姿態,主張自由貿易、反對單邊霸凌,逐步轉型為全球貿易秩序的維護者。